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浦学员 > 情系中浦
在创新与激情中重生———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的感悟

发布日期:2015-12-23 字体:[ ]

●李扬 

《学习月刊》2015年第8期下半月·总第584 期

    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的短短一周时间,听着老师们讲授国际大都市蒸蒸日上的形势、国际国内创新的理念做法,那种“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新知识的学习运用刻不容缓

    听了老师们的讲授后, 我们感到新知识的掌握运用捉襟见肘,有一种“本领恐慌”, 认识到新知识的学习刻不容缓;在听了上海自贸区的实践介绍后, 对适应国际发展要求的经济常识、操作规则等等,我们多只知一点皮毛,深入了解不多;在谈到应对新闻媒体时,专家讲到,一个领导干部在任何记者的镜头下,都要有表情意识,在全媒体时代,要学会感同身受,否则表情也会犯错误,成为众矢之的;在公众场合要有镜头意识。领导干部要主动运用微信平台做好新时期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传导效应”;在应对媒体不实报道时,要及时沟通信息,主动进行传播纠正,等等。值得我们领导干部深思和践行。身处中部地区,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新知识的学习会带来新旧观念的碰撞,会推动新知识的运用,只有在新知识的学习运用中, 才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要在机关掀起学习新知识的热潮, 加强对现代新知识的系统学习,及时补好课。

    思维方法创新才能浴火重生

    这次培训之所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因为很多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学者, 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式。比如在招商引资中, 对外少讲“ 招商”, 多讲“投资”,因为把别人的商招到你本地,外地政府也是反对的; 要将好的产业与生活与资本相结合, 才能形成良性的产业氛围;为了引资,少谈优惠政策,多做好配套服务,如学校、医院、文化和宗教场所;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做好人性化工作,如留下来访者的网址,主动送“菜” 上门、合规礼节送礼;精心做好外宣品, 扩大影响力和落地率。不要把中英文放在一个宣传品中,以免让行家挑出问题。在项目引进时, 要确立考核指标, 如产值、利润、税收,增长率等,对不及格的要责令其迁出, 这样才能做到促进引进的项目整体发展等等, 都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大力学习、借鉴、运用。

    借力善为释放发展活力

    一个地方要推动发展, 一定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决策推动。如何让这些决策顺势而为,有很多教训可资借鉴。如四川省“什邡事件”(宏达钼铜项目引发污染问题导致的群众性事件)、江苏“启东事件”(阻止“南通大型达标水排海基础施工程”在启东修建的群体性事件)等,这些群体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政府在事件刚萌芽时, 借用现代媒体等多方面力量合理引导民众不够,一方面,政府的信息怕公开,也不公开;另一方面,采取拖、瞒的办法来应付民众的反应,最后付出了惨重代价。因此, 现代领导决策,一定要有民意表达和专家参与、媒体支持。特别是政府在重大决定实施前,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民意对本项工作的态度,让专家参与决策研究,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让媒体为决策营造氛围,使决策赢得民众支持。还比如,在现代社会如何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面对“一个人就是一部电视台、一张报纸”的时代,作为领导干部要有主动宣传意识。可以通过建立微信,主动发布本单位的工作动态;平时

    要主动接触本区域的“意见领袖”,做好团结工作, 让这些人平时合理表达“民意”、适时向政府建议、关键时为政府工作给力;处理好舆论危机,除了做好某个舆论事件的“危机处理”外,要及时宣传本单位的良好业绩,做好“形象修复”;进一步加大本单位的工作宣传,做好“形象提升”。做好了这“三步曲”,化解危机事件就找到了平衡木。否则,对舆论危机不及时、合理处置,就会形成“蝴蝶效应”,让你溃不成军。只有巧借善为,才能在各种事件中转“危”为“机”。

    激情坚持做事使人苍桑不老

    这次讲课中有三位年过六旬的同志,他们的思想深邃、观念新颖、激情昂扬。从讲课中可以切实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工作责任和激情, 让我们感到他们的生命之树因事业坚持而常青。比如朱匡宇同志,年近七旬,为我们讲述《领导力和执行力》问题。他是上世纪80 年代末期上海市纺织企业集团的董事长, 直接领导和组织了上海市纺织企业改革;在他56 岁时,又被平调到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他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干得风声水起。朱匡宇同志的领导经验丰富、人生阅历丰富,他以生动的事例,讲述怎么在工作上握方向、整合力量、振作精神等问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任职时,几十年坚持用专门笔记本记自己的讲话,每次会议讲完后, 他让秘书将内容打成文存放起来。去年, 他把自己的讲话编成了《我们一起走过》这本书, 反映了上海轻纺工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填补了上海纺织历史的一段空白,也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得到上海各界的充分肯定。这种对对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我听后直指胸意,直逼灵魂。让我真实地感觉到:一个人,无论他年龄多大, 生命因为努力工作而青春常驻,事业因为奉献而沧桑不老。

    (作者系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道党工委书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