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学习时报》: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发布日期:2016-03-30 字体:[ ]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根法]  发布时间:2016-03-28

  编者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阿盟总部演讲中表示,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行动,推动中阿两大民族复兴形成更多交汇。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目前已培训了上百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学员,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对阿培训交流工作,这对于促进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具有独特的作用。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阿盟总部演讲中表示,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行动,推动中阿两大民族复兴形成更多交汇。为了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我们将实施增进友好“百千万”工程。这包括落实邀请100名专家学者互访;提供1000个阿拉伯青年领袖培训名额;提供1万个奖学金名额和1万个培训名额,培育中阿友好使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至今已经培训了来自130个国家的6000名政府官员、社会精英和企业高管,包括上百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学员,他们大多分散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政府管理创新”等为主题的多边研修班中。学院也有特意为阿拉伯国家量身定做的专题班次,如2015年11月,受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方秘书处委托,承接了“阿拉伯国家发展与管理研修班”。

  举办阿拉伯培训班的六大要素

  政治上要正确。举办阿拉伯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见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感受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阿拉伯国家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因此,政治上必须正确,包括要有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尤其在看齐意识方面,重点要与党在处理稳定、改革与发展上面的基本国策看齐,宣讲我国的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战略部署,要站稳立场,润物无声。

  学术上要严谨。阿拉伯国家有许多政府官员教育水平很高,通常在欧美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必须采用国际比较方式,引用的观点必须引经据典,出自权威;引用的数据,最好出自中国官方统计部门、或者对我友好的权威国际组织。同时,要注重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切忌用西方的理论或模型生搬硬套。

  内容上要务实。阿拉伯民族生性朴实,做事务实。到中国来考察培训多是慕名而来,因此在培训内容上要量身定做,一国一策,一团一案,根据对方需求,确定培训主题,丰富教学活动,促进双方交流。在教学资源和课程配置上,努力做到好中选优,尽量选择优秀师资和比较成熟的课程。既要选择高大上的考察如宝钢集团、商用飞机,又要适当考虑接地气的参观如豫园古迹、孙桥农业。阿拉伯官员经常赞扬在中国所学比在西方名校所获更加管用,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培训务实、管用、接地气。

  方法上要灵活。许多阿拉伯学员希望能够多看、多问,多看才能眼见为实,多问才能解决心病。一方面组织看现场,学院现场教学的比例通常安排不低于三分之一;另一方面根据学员对象与需求,灵活运用讲授式、现场体验式、组合研讨式、互动研讨式、案例模拟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保证研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授课者机动灵活、深入浅出,最大限度地保证质量。培训中,学院侧重用讲故事、举例子等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员了解中国国情国策,以开放诚恳的态度为他们释疑解惑,使他们受益匪浅。

  态度上要谦和。从事涉外培训时应持的态度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阿拉伯人喜欢平等,喜好面子,而且阿拉伯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中国借鉴学习。加上对国外领导干部培训重在交流分享智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因此,在传播三个自信过程中,还应该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这样更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

  翻译上要准确。阿拉伯语被中国人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阿拉伯人看汉语同样如此。培训中最理想的是聘请能用阿拉伯语直接授课的老师,如果要用翻译,就必须注意语言特征。中方领导和老师在授课时比较喜欢使用原则正确但内容含蓄的词汇。但是,交流的目的是要传递信息,这样就要难为翻译去翻两次,第一次是从官话到白话的心翻;第二次解码,是从中文到阿文的口译。这样翻译形似尚可,但离神似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表达不精准,外国学员就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常觉尴尬。

  探索培训规律,为共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增砖添瓦

  中央领导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理论武装和世界眼光,要注重国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中涵盖如何提高涉外培训的水平和质量,探索在“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做好对阿地区的培训工作。

  加强政治学习,坚定政治信念,增强三个自信。“打铁还要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有看齐意识,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看问题。首先要认知国情,认知发展阶段,熟悉掌握国策。既要掌握中国经济社会取得成就的规律,又要敢于正视问题并研究对策。试想一下,如果领导干部对中国制度自己不相信,何以去让外国人信服?学院在培训阿拉伯学员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培养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强的队伍,通过交流分享赢得了学员对中国道路的认同。突尼斯总统府特别顾问阿里夫·哈利勒听课后深有感触,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鞋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穿得好的鞋自己穿着不一定舒服。”不仅如此,他还用“鞋”的理论诠释了“与时俱进”的理念,他说:“一双鞋不能走天下,不同路况要换不同的鞋。随着国家国情国力的改变,国家政策也应随之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巴勒斯坦学员建议,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注重宣传正确的“义利观”。中国既重视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又强调守信承诺、维护国际法律尊严和公平正义,长期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真学习,调研阿方需求,统筹中阿二个大局。阿拉伯谚语说得好,“河有源泉水才深”。要想做好培训工作,必须从源头着手,了解阿方需求,而且西亚阿拉伯地区与北非阿拉伯地区的资源禀赋、人文条件差别不小。首先是加强国情调研,聚焦培训主题。为此,学院成立项目组,加强国情调研,深入了解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宗教和风俗习惯,逐步掌握其领导干部最迫切需要培训的主题。在培训组织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为重点,结合学员的特点,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建设、城市治理以及新媒体的运用等。其次,除了国内举办“培训者培训”之外,还派人组团赴国外调研。既要调查整体性需要,又要了解特殊性意愿,在共性与个性之间达到平衡,避免零敲碎打。此外,90%阿拉伯人是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对华误解不少。但是,他们同时重视对华合作关系,愿意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因此,要从国家战略出发,分清推进重点与工作层次,研究把握培训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例如针对阿拉伯班,学院从多年积累的近百门成熟涉外课程中好中选优,选出4场品牌讲座和4个精品现场教学点,均受到学员好评。这样更有利于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提高话语权,提升影响力。

  充分尊重阿方宗教信仰,考虑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加强跨文化沟通。在培训班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院充分尊重各国国情和学员宗教信仰,例如组织学员赴我国伊斯兰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江苏省扬州市考察,拜谒伊斯兰教先知在几百年前建立的清真寺,重温阿拉伯人普哈丁来扬州传教的故事,让学员感到格外亲切。学院里还开设了清真食堂,聘请了新疆清真厨师,完善了从阿訇念经宰生开始的清真食材供应链。学院宾馆房间里准备有礼拜毯、指南针,以及从上海伊斯兰协会咨询得来的准确祷告时间表。此外,加强涉外培训人员的阿拉伯礼仪培训。

  总之,对阿培训能否持续成功,关键看对阿方需求的把握和培训规律的掌控。中国的哲人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先哲先知所言充分反映了中阿人民的友谊和阿拉伯民族强烈的求知愿望。随着双方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两国高层官员考察交流会更加频繁,这些都对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阿拉伯国家的党情国情,进一步提升交流研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主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尽职尽责,做好对阿培训交流工作,为促进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发挥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外交流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