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求是网:纽约恐袭事件考验全球城市治理

发布日期:2017-11-08 字体:[ ]

      11月1日下午3时许纽约曼哈顿发生恐袭事件,时间恰逢西方的万圣节,事发地点在纽约911世贸中心遗址附近。




视频:纽约卡车撞人恐袭至少八人死亡,纽约市长:这是一起恐怖袭击,时长5分50秒


纽约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Bill de Blasio)表示,该事件按恐怖袭击处置,是“一个及其懦弱的恐怖行为(a particularly cowardly act of terror)”。


      这起恶性事件已经造成至少8死11伤,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纽约市长已将其定性为“恐怖袭击”,FBI按照暴恐袭击案正式接管调查工作。


美国总统特朗普连发四条推特,对恐怖行为进行谴责。

      “在纽约,貌似又是一个病态的疯子发动的袭击。执法部分正在密切跟进。不许在美利坚撒野!”

    “我们在中东和其他地方将极端组织击退之后,决不允许他们重返或者进入美国。够了!”


      “向纽约恐袭中的遇难者和家属表达我的致意、哀悼和祈祷。上帝与你同在!祖国与你同在!”

     “我已下令让国土安全部对极端严格的难民审批程序进一步收紧。政治正确没问题,但在这件事上不行。”



      有目击者表示,司机在下车后曾高喊“真主至上”。袭击者名为“赛波夫”Sayfullo Saipov),今年29岁,2010年从乌兹别克斯坦移民至美国,2个月前到新泽西。



      警方一位高级官员透露,在他驾驶的卡车上,发现"伊斯兰国"的旗帜和一张纸条。



     纸条上用英语写着,他以极端组织的名义发起此次袭击。事发时,有人听到嫌疑人在现场高喊宗教口号。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为“城市治理,开放创新”。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间

     西欧各大城市连续发生卡车撞人事件,2016年7月法国尼斯,84人死202人伤。2016年12月德国柏林,12人死48人伤。2017年3月英国伦敦,5死40多人伤。2017年4月瑞典斯德哥尔摩,5死多人受伤。而这次恐袭事件,更是2001年9月11日以来,纽约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

     为什么欧美发达城市纷纷成为恐怖袭击的战场,为什么欧美文明滋长了这些以怨报德的移民?全球城市治理如何防范恐怖袭击。纽约恐袭事件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恐怖袭击是全球城市治理面对的新常态。

     从古代开始,城市就具备了世界性的特征,城市所担负的政治和经济等重要作用,使其与庞大的人口规模密切相连。诸多特点使得恐怖分子们将这些城市作为袭击目标。同时,城市对恐怖分子自身来说也是战略地,因为城市可以作为招募新成员的理想基地,也可以成为实施恐怖袭击的组织、技术和资金平台。另外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可以为恐怖分子(集团)的撤退创造条件。除政治分量之外,还有象征性的含义,特别是当纽约、马德里、或者伦敦这样的城市遭到恐怖袭击之后,它们的国际化特征、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以及在国家当中的政治地位,将这些城市变成这场斗争的标志。


      恐怖主义(伊斯兰国)不仅是有型组织,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只要有反现代化、全球化和西方文明的土壤存在,恐怖袭击就不会彻底灭失。反恐战争将是考验全球城市的耐心和意志的新常态,“协同式”、“独狼式”恐怖袭击已经也将会成为国际社会疲于应付而又无从下手的新样态。


城市恐袭事件是对城市综合治理的集中考验。

      精细治理是2017年“世界城市日”上海全球城市治理论坛的主题。规模超大,人口超多,结构超繁杂的全球城市治理需要更为精准细致治理的理念和实践。过去两个月,英、美等国家的超大型城市相继遭遇恐怖袭击事件,无论是纽约恐怖袭击案中的29岁嫌犯赛弗洛.塞波夫,还是伦敦地铁恐袭案中18岁嫌犯艾哈迈德.哈桑都是外来移民。案发后,警方在嫌犯们居住的民宅中都搜查出与袭击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这都暴露出这些移民社区日常管理粗糙,疏漏甚至失控。不仅如此,让民众更为恐慌的是,嫌犯赛波夫竟然是Uber司机。Uber公司在周二晚间证实,纽约恐怖袭击嫌犯是其司机,并且已经通过背景调查。


      “熟悉的陌生人”在社会造成的心理恐惧压力,因为其不确定性和防不胜防,更容易对民众心理造成威慑力,影响城市的安全生态。原本可以通过企业审查和社区走访发现的可疑人群和可疑行为,竟然在无处不在的技防和来来往往的人防中堂而皇之地存在。当前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服务和治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与人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在城市化初期,人是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时,城市就需要为人提供服务。


“土狼式”恐袭事件是对城市源头治理的集中考验。

      智能治理是通过大数据对海量信息的分析人的行为轨迹,提高了源头防范风险的能力。然而,此次纽约发生的恐袭事件,29岁乌兹别克裔的美国人选择在这样欢乐气氛中释放残暴之举,是对大数据预测犯罪的技术优势的有力嘲讽,更是给城市治理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预防风险敲响了警钟。


      大数据预测犯罪只能根据关联,而非因果的技术逻辑,只能对已有犯罪记录的人员和关联者进行跟踪研判,但对于没有任何犯罪前科和犯罪关联的“干净人”几乎是数据盲区。相较于输入型恐袭事件,嫌犯行动轨迹有数据可追溯,而成长在美国本土的“自我感染”的恐怖分子却在数据清洗中被完全忽略,最终可能造成监管中的放纵。


     值得一提的是,脸书(Facebook)的数据分析师的确通过测量在特定时期美国人在脸书上留言的海量信息,得出了节日期间美国人最开心的结论。民众在欢乐节庆的气氛中遭遇的突如其来惨烈袭击场面,“大喜大悲”的情感落差对城市安全感和社会价值观都会产生更为强烈的集体焦虑。纽约在遭遇恐袭事件以前,警察局已经对1000多名疑似极端分子进行过盘查,但是嫌犯塞波夫并不在名单上。


      从近年来“土狼式袭击”事件频发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数据研判犯罪只能对存量的累犯进行分析,而对于控制增量的初犯仍然技术乏力。因此,以大数据预测风险的“技防”,并不能代替城市治理者感知测量风险的“人防”。


极端宗教恐怖袭击事件的处置是对城市依法治理的集中考验。

      对于特大型城市来讲,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近年来,全球的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回笼的趋势。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纽约曼哈顿在经历了“9.11事件”之后的16年间,纽约曼哈顿警方严防死守,但是仍然防不胜防。此次恐袭嫌犯驾驶着有伊斯兰国旗帜的车辆冲击无辜群众。


      公共安全与商业繁荣在欧洲连续遭遇恐袭事件后,彼此牵制的矛盾凸现出来。究竟是要安全,还是要自由,这成为一向崇尚个性自由的欧美民众的艰难抉择。


      在纽约遭遇恐袭的第二天,法国的紧急状态法到期。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总统府签署了取而代之的反恐法,该法将在当地时间10月31日生效。反恐法的某些严格的监控措施在国会两院审议时招致批评,但依旧得到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到多数支持,反恐法加强了省长和内政部长的权力。其依据在于,生存权、自由权、安全权是人类最重要的权利。恐怖主义对这三种权利产生严重威胁。保护这些权利是一项基本任务,它要求我们汇集这个时代的各级政府,经济主体和民间社团组织和全体民众的力量。


      这里需要特别强化2004年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的1566号决议为恐怖主义明确定义,即:“无论任何基于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的原因,恐怖主义行为都不能被宽恕和原谅。


      需要注意,犯罪行为,特别是针对平民的意在制造严重伤亡或劫持人质、以在全体民众,或部分民众,或个人散播恐怖,威胁全体民众,或强制政府或者国际组织完成或者放弃某项行动的,被关于恐怖主义的国际公约所关注和锁定的犯罪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所谓的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种族、民族、宗教或类似性质的目的的诉求来证明其正确性,并要求所有国家预防此类犯罪行为,如缺少预防措施则要求国家根据此类犯罪行为的严重性给予严厉的控制和处罚。”


      (作者:李敏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城市治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