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之声 > 学术交流
【上观新闻】胡云超: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无模板,中国何以一定要建?

发布日期:2018-02-02 字体:[ ]
思想汇 2018-02-02 06:4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胡云超
中外的经济学界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没有现成的定义,也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被界定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模板。因此,要正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需要结合实际,特别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和实践经验上来把握。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0日下午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实现伟大梦想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方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实施方略。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具体提出了“新三步走”的目标,其目标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很显然,没有经济上的强大实力和辐射影响力,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建成现代化强国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尽管“现代化”“现代性”等概念在国内外有很多的讨论,但“现代化经济体系”却是新概念。中外的经济学界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没有现成的定义,也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被界定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模板。因此,要正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需要结合实际,特别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和实践经验上来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其一,从部类产业形态看。任何一个落后国家走上发展轨道的历程,无不体现于从第一产业农牧业等为主导逐步走上第二产业工业化发展,最后进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而相伴的部类产业变迁,体现了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在部类产业形态层面表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要结构的经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大力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民生需求多样的大国,必须合理处理三大产业部类发展的关系,原则上应该坚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不可过于偏废。特别是不能忽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它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稳定发展的基础,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

 

其二,从动力结构形态看。人们所熟知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各自对经济贡献率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现代化的程度。从历史经验看,一个经济体从落后走向发达和成熟,通常都要经历从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逐渐演变到消费和创新推动为主的动力结构。在国家落后状态,社会的投资和消费能力不足是基本特征,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只要政治和社会环境稳定,吸引投资的竞争力强是显著优势。通过投资整合低成本生产要素,增加生产和出口外销既能够实现较高的投资资本回报率,也同时有利于快速积累社会财富,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主体的消费意愿。因此,加大投资和扩大出口通常是落后国家在快速经济增长阶段的驱动双轮,投资和出口拉动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功不可没。但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环境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传统的优势逐渐削弱甚至消失,新的矛盾和制约因素不断产生。特别是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充分发展以后,再以外销市场为主必然会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击,日本、德国等国在经济现代化发展历程中都遇到了类似问题。要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其动力机制必然从投资和出口逐步回归到国内消费和创新为主要动力。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潜能到底有多强,最终要看该国内需市场的规模和深度。德国、日本等国从过去堪与美国并驾齐驱(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总量可以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二),现在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上都不断拉大与美国的差距,各自的经济总量已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其根本原因是人口规模不足致使内需市场规模小且深度不足,这是德日国家发展中的先天性缺陷。中国经济体系现代化要求我们要实现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投资出口为主转换到以消费和创新为主,中国庞大的总体市场规模以及丰富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使得我们具备可以实现转换的必要条件。

 

其三,从经济体系高效运行角度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多种子体系。就中国的发展历程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从行政力量配置资源为主的计划模式逐步走向了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逐步培养出富有活力的国企、民企和三资企业等现代企业组织体系;不断升级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逐步丰富扩大并不断完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运行有效的市场体系等。国家和政府在管理和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出完备的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协调国家间经贸投资合作等国际交往的国际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关税等贸易政策,外汇、资本账户等汇率政策体系等。所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体现在上述各企业、产业、市场、宏观调控和国际政策方面的现代化。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打造现代化产业不断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提升;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维护现代市场的运行和秩序,准确传导市场信号,让市场真实地反映社会需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财政货币宏观调控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引领经济发展取向,既不“超调”也不“后调”,恰到好处地弥补市场失灵;国际政策适应经济发展阶段,不断适应对外经济交往需要和国家重点开放方向,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等国际经济合作等。实现了这些子体系的现代化,也就是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其四,从经济体系国际影响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是开放的经济体系。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结论。回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对外开放带来了充裕的资本投资、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科学的精细管理,推动了经济体系不断扩能和升级。中国的成功,改革是经济腾飞的内因,开放是不可或缺的外力,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我们进一步实现全面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现代化经济体系怎么建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围绕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解决现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推进经济体系现代化。

 

首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创造一切实际财富的本源,虚拟经济归根结底要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发展实体经济要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增强经济的质量优势,只有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了,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龙头和主干,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把当前和今后不断涌现的先进科学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运用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同时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其次,把创新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科技创新就实现不了国家现代化,必须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与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既相互依赖也相互促进,科技创新有赖于强大经济力量的投入,新科技新技术又武装经济体系形成新动能,为经济体系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要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加快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突出的任务是完善产权制度和保护创新收益,明确各类产权受到平等保护,通过有效的产权保护、产权激励,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活力;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性,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有效市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除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激发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货币、财税、金融、商事等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度,都要有利于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区域平衡、环境友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体现“有为政府”。

 

第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是弥补当前发展短板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举措,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抓手,目前发展落后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同时也多是农村地区,必须按照协调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中国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既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提高城市化率,也必须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强调的是,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实现的质量、效率和动能变革要求来推动,同时体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调配合。

 

第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实现全面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打造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中国思路和方案。世界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经济民族主义和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日渐凸显,主导全球秩序和维护全球治理机制的意愿和能力日渐弱化,西方核心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在下降。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维护和重塑全球经济治理的责任。结合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政治经济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国际分工体系优化和全球价值链重塑,真正实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在创造中国机遇的同时,为世界提供发展机遇,共同构建合作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