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之声 > 学术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网】沈斐: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

发布日期:2018-05-30 字体:[ ]

由于不同的资本集团总是打着各自的算盘,其利益博弈与利益均衡的最终结果,就表现为代表国内资本利益的新保守主义与代表跨国资本、华尔街利益的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争锋与较量。

近年来,欧美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势头,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困境进行解读。要研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脉络,只有在剖析其原因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明晰其未来趋势。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19世纪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此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下复杂诡谲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仍然是富有解释力与启示性的理论依据,启示着发展出不同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方案。在西方经济全球化“逆流”困境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则为经济全球化进程注入一股“清流”,为世界贡献了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方案。本期“学海观潮”,邀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分部副教授沈斐,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视角,对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解读。

资本主义世界扩张

推动早期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时,提出世界市场与世界历史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应该如何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之间的关系。

沈斐:关于《共产党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们比较熟悉的是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章中明确把经济全球化与资产阶级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制度全球拓展二者关联起来,这一点确凿无疑。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扩张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既持肯定态度,又持批判态度。所谓“批判”,在哲学意义上是指“澄清前提、划定界限”。马克思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发生澄清前提,说明它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也为其发展划定界限,说明它必然地生产出自身的界限,从而走向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永无止境的增殖过程必然把全世界卷入资本的循环和积累之中,由此产生的经济全球化把单个的、孤立的民族史变成全人类的、总体性的世界历史,而这一世界历史的进程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故而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是双重性的,既说明它的文明面,又说明它的野蛮性。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文明面在于,资产阶级“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它到处开拓世界市场,创立巨大的城市;它迅速改进生产工具和创造便利交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形成统一的政府、法律、民族阶级利益、关税和民族;它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这种经济全球化也有野蛮的一面,它周期性地重复发生“生产过剩的瘟疫”,“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马克思因而指出,随着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的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共产党宣言》第二、三、四章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内在关联。例如第二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以及第三、四章中对各种反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张,人们就很少把它们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更不要说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各种“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方案了。其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必然发生自我否定,不可避免地朝向自身的对立面转换;正是在“资本内在否定”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才是现实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的著作中不断发挥这些在《共产党宣言》中没有来得及展开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它不仅为研究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拓展提供了理论指南,而且为研究“非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方位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坐标。

逆经济全球化是

“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化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出现以民粹主义、新保守主义为主张的逆经济全球化思潮。这种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的思潮,和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所进入的世界历史阶段必然性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沈斐: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理论视域中,逆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新阶段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化表现;其民粹主义、新保守主义的思潮,归根到底也还是资本与劳动、资本与资本的矛盾反映。

就经济全球化的时间表看,一般划分为四个阶段:1780年代至1873年间的自由贸易、商品交易和殖民扩张;1873年至1913年间的垄断资本主义与新帝国主义兴起;二战后的经济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按照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I.罗宾逊在《全球资本主义论》一书中的观点,如果以《资本论》中资本的流通过程来划分,大致说来,上述第一阶段对应“商品资本”的循环,表现为世界贸易;第二、三阶段对应“货币资本”的循环,表现为证券投资资本进入海外风险投资;第三、四阶段对应“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现为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增长。罗宾逊还指出,如果带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循环的公式中,则更能清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在M-C-P-C'-M'的公式中(M代表货币,C代表商品,P代表生产,C'代表新商品,M'代表更多的货币),M-C-P-C'如果发生在各国的国民经济内部,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后,利润返回国内,开始新一轮循环,那么,这还只是传统的经济全球化;只有当M-C-P在全球范围内高度分散化,所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是世界性的,利润也通过全球财务系统分布全球,民族国家内部的经济体系完全被跨国公司所取代,这才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新阶段是全球化“质的跃迁”。

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打破了二战后由民族国家调和形成的劳资“阶级妥协”状态及其政府所规范的资本间的竞争格局,形成了全新的劳资关系、资资关系。民粹主义者没有意识到,让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不是别国无产阶级的就业竞争,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产业布局;造成国家利益对立的,不是民族的问题,而是资本的问题。在资本的全球生产中,一个自为的跨国资本家阶级已经形成,他们利用民族国家之间的“真空地带”,能够轻易逃脱国家法律的制约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从而使剥削劳动、转嫁矛盾的手段更加隐蔽。而与之对立的跨国工人阶级,既被弹性生产分隔和碎片化,又缺乏先进的理论武器作指导,尚处于自发状态。当今的大多数民粹主义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缺乏阶级意识的群众的自发运动。而新保守主义的主张,反映的则是民族国家内部的本土资本与跨国资本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是美国国内大资本与华尔街金融资本之间的矛盾。由于不同的资本集团总是打着各自的算盘,其利益博弈与利益均衡的最终结果,就表现为代表国内资本利益的新保守主义与代表跨国资本、华尔街利益的新自由主义之间的争锋与较量。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20世纪以来,不少政治学者、经济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理论做出了发展,如以“世界经济体系”来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或者提出以新自由主义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资本积累,等等。请您分析这些经济全球化主张有哪些合理性和局限性?

沈斐:这些经济全球化主张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就经济全球化的过去而言,正如这些经济全球化理论所深刻指出的: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建立在殖民主义基础上的“自由贸易”推广以来,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方世界经济体系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而自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危机以后,经济全球化开始表现为新自由主义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的资本积累。

进入21世纪后,这些理论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支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举足轻重的力量之后。现今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如果还没有充分地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还没有足够深刻地分析“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异质”成分所发挥的作用,那么,无论如何,这样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都有着很大局限。这种局限性的根源在于,它主要是面向过去,而不是面向现在和未来;是一个旁观的视野,而不是参与的视野、实践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理解当前的和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必须立足这样的实践视野,在“资本内在否定性”的世界历史语境中,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趋势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中的历史作用,加以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报》:应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沈斐: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阐明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否定之后的社会形态,在生产力水平上要高于资本主义。所以他们当初的设想是,要用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代替一个“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那种“社会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当初邓小平要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不够格”,因为我们在生产力方面还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连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都没有达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迅速发展,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方面的巨大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虽然在生产力水平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差距已大大缩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空前地接近。

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尤其是在资本主义正因自身的内在矛盾激化而陷入困境、出现逆经济全球化思潮之际,社会主义制度要善于在斗争中发展自己,抵御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利用资本主义的自身矛盾从内部瓦解它;支持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团结更多的经济全球化拥护者,内外配合,构建起最广泛的经济全球化统一战线,作为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的替代方案。

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

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全新国际政治理念和倡议,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视野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的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意义和历史的进步性?

沈斐:“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全新的国际政治理念和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秩序面临新的变革。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全球化方案,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转化为当代实践,必将对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行动上看,这一经济全球化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需要形成广泛共识,分领域、分阶段与不同国家进行探索与尝试;通过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一同深入经贸合作,可以渐次形成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最后通过全面的高水平的互联互通,走向深度交融的命运共同体。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全面资本过剩的时代到来,全球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会不断下降,直至趋向为零。这个时候,建立在自利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零和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方案,将不再有感召力;而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合作共享的经济全球化方案,将成为主导,从而为资本主义朝向自身的对立面转化、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奠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为我们认识当前发生的经济全球化与逆经济全球化“较量”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沈斐: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理论表明,逆经济全球化是面向过去的浪漫主义,是历史的倒退,注定没有出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案。一种是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一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前者任由资本通过全球生产与积累剥削世界劳动人民,让民族国家不再能够保护自己的劳动者,让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化,导致逆经济全球化思潮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倒退;后者力图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从而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创建新的人类文明打开新的历史空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全球化方案,经济全球化与逆经济全球化两种全球化趋势,哪一种更有生命力、更能够代表未来,一目了然。

原标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分部副教授沈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何迪雅   排版编辑:何迪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