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上观新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发布城市转型升级报告:长三角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最强

发布日期:2018-09-17 字体:[ ]
从2014年到2017年,稳居前十名的副省级(含)以上城市有上海、杭州和南京,而稳居前十名的长三角地级城市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此外,江苏南通在2014年和2015年也两次进入前十位,浙江绍兴在2015年进入前十位,江苏徐州、江苏淮安在2017年双双进入了前十位。

9月14日,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区域转型升级,重塑城市发展新动能》暨2014—2017年度中国城市转型升级能力指数”研讨会上,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与中国产业升级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转型升级能力指数评价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尤其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率先发展突出,城市转型发展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其中,长三角是中国综合竞争实力最强的区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率先发展先行区。

 

该报告基于2014年至2017年的国家统计年鉴数据,遴选出对中国城市转型升级能力有主要影响的多个指标,构成中国城市转型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势及特征。报告将城市转型升级能力分解为“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发展效力”“宜居宜业力”“融资能力”五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报告还遴选出八个主成分因子,如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科学支出比重、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是表征区域融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邮电业务量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是表征生态环境和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指标;对应工业利润率、工业固定资产利润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GDP等指标,是表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效率和基础设施情况的指标等。

 

报告主要负责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何立胜教授表示,城市转型发展的特色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交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邂逅。因此,城市转型发展应强调几个突出,即突出“以人为本”,这是因为,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能够满足生活、生产、生态需要的有机空间和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居住家园;突出“创新驱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发展驱动,注重转型发展的质量、效果;突出绿色生态发展,注重“宜业宜居”。这几点特征在指标构建中也得以体现。

 

报告对2014年到2017年四年间我国城市转型升级能力进行了排名。报告表示,在这四年间,中国城市转型升级能力北京、深圳、上海始终位列前三,杭州、南京、广州、天津也连续四年进入前十位。但同时,第四位的争夺比较激烈,2014年是杭州,2015年是广州,2016年是南京,2017年是杭州详见表一)。报告还单独对这四年间我国地级城市转型能力进行了综合测评。测评结果显示,江苏省的苏州市始终位列第一,居前的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区域与东北地区的地级城市中,仅昆明在2016年度进入前十位(详见表二)。总的来说,从区域分布来看,转型升级能力综合测评前十名的副省级(含)以上城市、地级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副省级以上城市及省会城市中,仅有武汉、成都两个城市曾进入过前十名的行列,而东北地区的上述城市中则没有进入。

(表一)

(表二)

 

报告发现,我国转型发展正体现出一些明显的地区格局特征。这包括,东部地区(尤其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率先发展突出,城市转型发展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其中,长三角是中国综合竞争实力最强的区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率先发展先行区。从2014年到2017年,稳居前十名的副省级(含)以上城市有上海、杭州和南京,而稳居前十名的长三角地级城市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此外,江苏南通在2014年和2015年也两次进入前十位,浙江绍兴在2015年进入前十位,江苏徐州、江苏淮安在2017年双双进入了前十位。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也在转型发展方面居前。从2014年到2017年,深圳、广州稳居副省级城市前十。东莞的转型升级能力连续四年进入了地级市前十位,珠海、佛山的转型升级能力从2014年到2016年连续三年进入地级市前十位,中山市也在2014年和2015年进入前十位。报告进一步表示,中部地区城市发展虽然较为迅速,城市转型能力,城市发展综合实力逐渐提高,但较东部沿海城市而言,整体实力次之,武汉、长沙在副省级城市排名中曾经跻身前十。西部地区城市转型发展比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在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等区域。

 

报告认为,区域间、城市间的转型升级差距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即要素资源聚集能级、水平不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等有较大的差异。尽管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发展的能力明显高于东北、中西部其他区域的城市,但东部沿海一些城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城市转型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比如,城市产业升级面临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的双重挤压,其产业转型发展的压力不仅来自发达国家创新的“先发优势”,也承受着一些发展中地区与国家的后发优势的挤压,以苏州、东莞、佛山为代表的出口制造型城市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践行绿色转型发展的压力仍然巨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长期过度依赖于某种或数种自然资源型产业,导致经济结构畸形,转型发展路径依赖严重,如没有重大创新,将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等。

 

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报告也提出了多方面建议:

 

第一,要城市形态、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协调。城市转型发展不仅与地理空间、资源聚集、要素结构、产业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关联,而且与城市体制机制、开放水平、营商环境高度相关。要落实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回归到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回归到人的权益多样性,聚焦城市转型发展中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增加人们的发展与福利获得感,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将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未来趋势。

 

第二,要优化城市体系结构。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城市间中小城市间基本公共产品、服务均等化;城市内部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如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城市转型发展系统复杂。要推进多维度的转型发展,从外延、数量转向内涵、质量提升,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数据”与“人口”红利互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市场深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

 

第三,推进产城融合要重视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依存、协同。要在空间、功能上整合,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聚产。要按照城市有机更新的要求,促进城市发展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人口集聚与产业集中相适应,宜业宜居,物质生产与文化生活相适应。

作者:李小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