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安徽日报】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发布日期:2019-03-26 字体:[ ]

吴涛

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问题多次提出,社会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找准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着力点,用精细化的标准来大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分众化的特点,深入群众,把准需求,促进服务群众精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反映的就近办事难、服务资源分散、服务不落地等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民生领域的具体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物品供给的普遍性与多样化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区域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传统社会治理中以行政区域来进行公共物品供给的方式无疑加剧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同一性与基层民众对公共物品需求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实施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梳理了解不同区域基层群众的具体困难与需求,以差异化的方式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实现不同区域服务供给和群众需求的有效统一。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切实把握好“小”和“大”的辩证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比如,为双职工家庭办晚托班、帮老人上门办身份证,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是老百姓百分之百的大事,是城市温度的体现。搞好社会治理,做好民生工作,不仅要办好民生领域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程,更要善于为人民群众办好身边的点滴小事。

注重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鼓励社会全面参与,积极探索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一体”工作方法。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党的基层组织要把群众动员、组织、团结和凝聚起来,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成就感、自豪感、获得感,将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为此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拓宽治理领域,延伸组织手臂;做实区域化党建,通过基层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促使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布局中成为网格化的支撑节点、综合化的服务平台,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党组织建设,引导生活服务、公益慈善、文体活动、专业调处等四类社会组织加快发展,不断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位一体”机制,以社区事务自治、社区管理共治、社区文明德治、社区秩序法治构成的“四治”作为理念和目标,推动社区治理方式从行政命令式转为依法协商式。

在基层工作中积极构建工作协同机制,以“部门围绕街镇转、街镇围绕村居转、村居围绕群众转”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尽快补齐基层群众所需服务比较缺乏这块民生短板。以往,基层群众所需服务比较缺乏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散”,村居虽然有服务功能和资源,但分散在各个条线,居民办事往往找不到对应的点、对应的人;二是“虚”,有的居委会牌子挂了二三十块,但很多“有牌子无服务”;三是“远”,有些基层服务区域过大,很多村居享受不到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便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些地方已经就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进行了初步探索。比如,根据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要求,上海出台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15分钟服务圈”是指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目前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探索——“家门口”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就是与15分钟服务圈功能复合。“家门口”服务体系统筹共享资源,把目前配置到不了的地方,通过“家门口”服务补上,让群众享受服务更为便利可及。值得指出的是,在基层工作中积极构建工作协同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在另外两点着力。一方面基层队伍建设要突出“能”,在不增加机构、不增加编制、不增加人员基础上,盘活用好现有资源,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基层社工队伍;另一方面群众参与突出“热”。社会治理精细化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地构建基层群众共建共享的平台,努力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运用多种手段广泛调动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