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赵世明:加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干预

发布日期:2019-06-17 字体:[ ]

赵世明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与三大攻坚战进入关键期,广大基层干部承担的工作责任和任务负载日益加重,这些客观压力转化为主观感知,长期存在且不得缓解,必然会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党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都高度关注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关注和重视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一些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和专业机构也开始探索应对和解决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机制。只有将提高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素养、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制度性安排、探索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机制相结合,采取系统干预、综合施治的办法,才能有效缓解和破解这一实际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看待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要厘清当前基层干部面对的心理健康问题,严格区分多数干部与工作责任和客观任务相伴随的心理压力和极少数干部由于自身人格基础导致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与疾病不是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体,要重点面对客观压力导致的心理压力及其相伴随的心身反应,如焦虑、抑郁、敏感、退缩等负面情绪与躯体化特征。其次,社会和干部自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过度敏感、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病耻感,需要社会、组织和干部个体正确认识和看待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素养,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应对和缓解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及时对基层干部的心理疾病进行有效干预。

基层干部承担的工作责任和负荷比较重,心理压力相对其他人群更为严重,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心理压力并不必然导致心理疾病。尽管干部人群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但与其他社会人群相比,广大基层干部也具有良好的人格基础,这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所决定的。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从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人格特质来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具备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乐观自信、果敢坚定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具有消极人格特征的人只在少数。再有,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成人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7.57%,12月患病率为4.98%;包含抑郁症在内的成人心境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37%,12月患病率为4.06%。目前没有任何实证研究的结果证明基层干部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会高于普通人群。

长期以来,社会上人们普遍对心理疾病抱有偏见和恐惧。实际上,心理疾病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对心理疾病的未知、偏见和病耻感。一些基层干部出现了负性情绪、躯体反应或者患上了心理疾病,往往采用被动和回避的应对方式,不但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及时解决,也大大降低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从以往开展的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素养调查研究结果来看,曾经接受过或打算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领导干部在干部人群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多数人倾向自我承受和压抑自己的焦虑情绪。这种现状对于及时缓解和解决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与实践表明,在科学有效的专业干预下,大部分心理障碍和疾病是可以治愈的,而且预后是良好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都要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素养,使基层干部形成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良性认知,放下包袱,轻装前行,直面问题,科学应对。

 

二、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素养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首要环节是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素养,降低基层干部接受心理健康干预的敏感性。所谓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保持心理健康和应对心理疾病的基本意识、态度、观念、知识和技能,是基层干部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是基层干部维持心理弹性、抗衡心理困扰的重要支撑,也是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的重要基础,更是正确对待和解决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前提。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健康素养的养成,既要靠基层干部自身的重视和努力,也要靠组织上的引导和支持。因此,以提高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基本素养为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应成为破解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干部教育培训是快速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和培训机构为在基层干部人群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最佳平台。《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将心理健康纳入干部培训的内容体系。在培训时间相对较长的任职培训和中青班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必修内容,向干部系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应对策略。在培训时间较短的专题研讨班中,也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针对基层干部存在的心理健康突出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和心理支持。此外,还可以通过干部网络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总之,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教育干部学习掌握压力管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同时正确看待并合理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与疾病。

尽快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供给。在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和培训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规范培训内容和培养专业师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基层干部的工作性质与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联合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针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面临的突出问题,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纲,编制统一的培训教材和课程标准,集中开展师资培训,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不断深化对基层干部心理规律的把握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形成为基层干部提供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的专业力量。

特别重视提高组织人事干部的心理健康素养。组织人事干部是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考核激励的责任主体,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基层干部的心理特征与成长规律,同时既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具体措施缓解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又要正确认识和科学看待少数干部的心理疾病,去除对心理疾病的过度敏感与忌讳。尤其是不能简单笼统地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选任领导干部的所谓硬性标准,加重基层干部对心理疾病的恐惧感和病耻感。实际上,大多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基层干部经过必要的专业治疗或病休调养,康复后完全可以回到工作岗位继续承担职责。

 

三、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制度性安排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要是通过设置体外循环的EAP(员工援助计划)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针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素养尚未普遍增强的情况下,许多干部对于将自身心理问题暴露于社会服务机构是心存顾忌和忧虑的,因此现阶段基于EAP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作用还十分有限,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当前应对干部心理健康专业干预作出制度性安排。

探索实施心理健康常规评估。一段时间以来,是否将心理健康评估纳入干部常规体检是存在一定争议的。干部对自身身体健康的了解既包括生理健康问题,也应包括心理健康问题。鉴于干部常规体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私密性,将心理健康常规评估纳入干部常规体检,有利于基层干部及时发现和掌握自身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和特定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支持作用。对于广大基层干部来说,自身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应该是私密的,就像其生理健康状况只由自我掌握一样。此外,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健康常规评估的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既可以掌握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也有助于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基层干部及时提供专业指导与医疗干预。

真正落实干部休假制度。适度的休息调养是缓解基层干部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应对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必要条件。在中央和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制度文件中,都明确将落实休假制度作为关心关爱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但到目前为止,干部休假制度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落实休假制度。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应该积极探索实施轮流休假的制度性安排。对于患有重症抑郁或严重精神障碍的基层干部,一定要确保服药治疗和一定时间的病休。

推动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化。心理危机是指在重大或持久的精神压力下,出现的突发性精神崩溃或心理疾病。基层干部的心理危机事件多发生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重大责任事故之后,相关责任人员突然背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无法承受时导致精神崩溃;二是急难险重或应急救灾之后,基层干部过度劳累和身心俱疲情况下,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或心理危机;三是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婚姻危机、亲人突然病故等情况,对当事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造成很大损害;四是长期患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具有比较高的自杀死亡率。对处于心理危机易发高发关键期的基层干部,组织上应作出制度性安排,给予必要的特殊关怀,协调专业力量开展心理干预,适当安排休假调养或交流轮岗。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中组部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了首期灾区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采用培训加休养的方式,帮助干部平稳度过应激障碍期,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探索改革干部管理的相关机制

 

心理健康既是干部个体问题,也是干部管理问题。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等,都是激励基层干部奋发向上、促进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缓解基层干部心理压力更要精准发力,应探索改革与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直接相关联的干部管理体制机制。

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往往直接来源于日益繁重的工作负担。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作出了重要批示。党中央决定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监督检查考核过多过频、工作过程过度留痕等问题。近期江苏等地下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落实“基层减负年”工作措施的通知,对于精简文件、改进会风、规范监督检查考核、完善问责制度等作出了明确安排,制定了量化指标。相信这些举措对于切实减轻基层干部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促进基层干部心理健康会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重视完善干部异地任职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和支持感是个体维持情绪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家庭与家人同样是基层干部心理支持系统的重要支撑。异地任职的大多数基层干部长期远离家庭和家人,内心焦虑和压力无法得到及时平复释放,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在坚持既有制度的同时,可探索适当缩小异地任职的干部范围,尽量就近安排异地任职,同时继续探索试验和完善官邸制,尝试异地任职家属随迁,组织上统一安排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统筹解决就医、社保等问题。

落实容错机制和规范监督执纪。要全面贯彻“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加强对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审慎认定,明确容错纠错的制度规定,规范监督执纪的流程与标准。应建立必要的听证和申诉制度,允许干部为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辩护。应加强对监督执纪的审核复议,增强监督执纪的公正性与公信力。要坚决杜绝错误认定和监督执纪简单化与指标化。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中的失误担当负责,坚决摒弃责任层层转包、压力逐级下放的官僚主义作风,让基层干部放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在攻坚克难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保持和增强心理健康。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主任、领导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