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解放日报】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解放日报专访曹文泽教授

发布日期:2019-07-08 字体:[ ]

资料图片


《教之以廉:基于国内外比较的教育廉政文化研究》曹文泽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报记者 夏斌

又到高考填报志愿季。报考哪所大学,家长们往往把关注重点放在学校排名和专业热门度上,却容易忽略考察学风、校风是否优良。其实,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党风正,则校风正。新时代,怎样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带动依法治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高校师生如何更高标准地守初心、担使命?《教之以廉》作者、教授曹文泽对此有长期的观察和系统的剖析。

在“教”上下功夫

相较于其他系统、其他部门,教育系统内的腐败危害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文明延续,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后继有人,不能轻视和放纵

读书周刊:日前,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重要文件。请问,当下为何要重点关注“象牙塔”里的腐败?

曹文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相较于其他系统、其他部门,教育系统内的腐败危害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文明延续,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后继有人,不能轻视和放纵。

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深入推进上海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关于市属公办高校领导人员防范廉政风险的若干规定(试行)》,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高校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它结合上海实际,将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有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读书周刊: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何让廉政制度在教育系统的土壤中落地生根,让廉洁自律成为师生的道德自觉、行动自觉?

曹文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制定和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新规”,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保驾护航,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对道德规范和纪律规定保持敬畏之心,进而形成追求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就教育系统而言,关键是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形成有法必依的良好廉政文化氛围,要在“教”上下功夫。

要明确“教”的目标,增进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思想认同与道德认同,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他律”意识。

要厘清“教”的内容,阐明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统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与其他系统的共性和差异性要求,明确不同层次、类型的党员干部和师生的廉洁行为规范。

要丰富“教”的形式,通过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等,努力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师生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转变,从思想和行动的源头上杜绝腐败行为出现。

用好传统资源

研究反腐倡廉历史,了解古代廉政文化,考察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新时代反腐倡廉建设

读书周刊:《教之以廉》对海外廉政文化建设有系统介绍。请问,有哪些“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曹文泽:确实,关于教育系统腐败治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可以提供不少经验、启发。

例如,如何结合实际与时代的需求,积极探究并合理利用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进而形成一种“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如何重视廉政教育,培养反腐倡廉的法律意识,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境界。

又如,如何建立健全各项教育法律制度,尤其是加快惩治教育腐败的立法进程;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督导体制,进一步增强教育部门决策、管理的透明度。

还有,如何加强廉政文化载体建设,切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进课堂、进心灵活动;如何更加重视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和警示威慑作用。

读书周刊:说到合理利用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先秦法家思想是不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曹文泽:研究反腐倡廉历史,了解古代廉政文化,考察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新时代反腐倡廉建设。

依法治国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法宝,也是法家思想给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法家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法治”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编织法网。在秦国,专门有一套针对官吏的法律,称之为“置吏律”。“置吏律”是关于地方机构任用官吏的法律规定。对违反“置吏律”的人,要予以处罚。

除了加强法律监督外,秦国通过保举制度加大对官吏的选拔和教育。保举不同于推荐,相当于现在的担保。推荐者可对被推荐人的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但保举者对被保举者必须承担连带责任。

二是轻罪重罚。包括后来的王朝,在惩治腐败问题上,大多采取“轻罪重罚”的措施。比如,对科场舞弊陋习,明清时期往往采取从严从重处罚:情节较重的,明朝甚至会当廷杖死;在清朝,涉案官员会实施杖击并发配充军,情节严重的也会被处以斩首等。

三是赏罚有信。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执政,虽用法苛刻、执法残忍,却赏罚有信,决不欺民。可见,依法治国要在完善法律体系上下功夫,但要使得法律能够为百姓所遵守,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先决条件。

“德”具有强烈感染力

从国家层面看,“德”可以化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为政以德”就是强调个体与社会乃至国家的融合度与契合度,目标就在于以“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周刊:刑罚之外,是否还要注重发挥德治的促进作用?

曹文泽:现代廉政制度的目标和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古代“礼法合治”的廉政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思想发端于周朝,后经孔子发扬光大并制度化,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和董仲舒将其上升为治国基本理念。

古时候,强调“德”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从个体角度看,“德”是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修养;从国家层面看,“德”可以化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为政以德”就是强调个体与社会乃至国家的融合度与契合度,目标就在于以“德”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个有德之人,可以让周围人都高尚起来。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总的来看,廉政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演化、积淀下诸如“外儒内法”“阳儒阴法”“霸王道杂之”“自知有法,不知有吏”等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要认真加以汲取和鉴别,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去其糟粕引以为戒。

读书周刊:您怎么看近期依法发布的特赦令?

曹文泽: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强调了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唤醒公众内心深处知耻、向善之心的重要作用。

可以这样说,当德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相辅推进时,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二者的作用,而且会在互补互动中产生更大的合力,真正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守初心、担使命,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即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读书周刊:您对王阳明、阳明心学颇有研究。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他强调的“心学”和共产党人提倡的“初心”是否有相通之处?

曹文泽:阳明心学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学说,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

我们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真心实意信赖人民,拜人民群众为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即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知初心,更要守初心、担使命,正所谓“知行合一”,要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王阳明强调真知真行,真知必包含行,真行必包含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他还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知初心、担使命之外,还要“致良知”,即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树立修齐治平的大志向并为之奋斗一生,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要“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铭记并不断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读书周刊: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教育领域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克服的“心中贼”?

曹文泽:当前,教育领域存在一些腐蚀教育事业成就、破坏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消极力量,那就是教育腐败。它涵盖社会违法犯罪、以权谋私、行业不良风气、个人私德败坏等不同问题。其中,基建工程、科研经费使用、物资采购、招生等是案件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必要正视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的严峻复杂性。

廉政文化建设是根本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廉洁教育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读书周刊:在《教之以廉》中,您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称为“三统一”理论。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征程,三者之间经历了怎样的调适?依法治国为何要坚持党的领导?

曹文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理论由三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它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大背景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

从法与政治关系的现实角度来看,无论是立法、执法,还是司法,都需要执政党政策的推动,没有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进行不下去。

同时,依法治国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途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通过制定宪法对胜利加以确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也是由宪法加以确认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宪法的权威,保障宪法和法律的遵守与实施,与坚持党的领导是一致的。党的领导一旦离开了依法治国,就会走上“以党治国”,法治国家建立不了,人民的意志也实现不了。

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也离不开依法治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人民的选举权、代表的任期、职责等都需要法律来规定,人民的权利需要由宪法和法律来保护,人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则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救济。

还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到今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人民民主作为目标,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由此,民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法治需要民主作为支撑,民主需要法治来保障。

读书周刊:站在依法治国的全局来看,教育反腐如何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曹文泽:防治教育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部来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从内部来说应该先反思自身的工作缺陷,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

特别是,应从根本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廉洁教育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代,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德”与“法”上精准发力,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进而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此外,还需增强个体的廉政意识。腐败的产生,从个人心理层面来说,主要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敬畏意识。要把反腐倡廉与思想道德、法纪教育、职业培训紧密结合,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为宗旨,以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弘扬正气为重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遵纪守法,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