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之声 > 学术交流
【成都日报】焦永利: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道路

发布日期:2022-12-07 字体:[ ]

时间:2022年12月7日  

作者:焦永利   来源:成都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推进城市现代化,部署多地开展探索和试点示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些系统部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道路。

城市是现代化产物 并持续塑造着现代文明形态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大主旋律。18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随后带来城市化迅速发展,人口大规模集聚到城市,城市逐步成为人类主要生活空间,城市的产业、功能、建筑、风貌、文化精神等也成为现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形态,参与塑造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进一步回溯历史、追寻现代化的脉络可以发现,城市与人类现代化进程有着更为复杂的图景。西方之所以能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与此前发生在今天的意大利、荷兰等范围内城市中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思想文化运动以及经济模式的变革是分不开的。在《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一书中,作者若昂·德让系统梳理了17世纪的巴黎发生的变化,这些重要变化已经勾勒出现代城市的一些重要形态与功能。同样,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现代银行等一系列经济基础制度和组织被“发明”并运用。这样一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体系,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后也在英国兴起,并与随后发生的工业革命结合起来,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伦敦为代表的英国城市开始崛起。此后,伴随着法、德等国家崛起,欧洲大陆涌现出一批工业化现代城市,随后美国的纽约、洛杉矶等城市兴起成为全球代表性城市。20世纪上半叶,伴随十月革命的成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开展大规模的、突飞猛进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苏联城市一度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锋思想家所关注和向往之地。但是,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逐步走向僵化,慢慢退出了人类发展的前沿区间。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东亚为代表的一批后发国家经济渐次腾飞,以东京、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兴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一批中国城市也跻身世界前沿。

从上述历程可以看到,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在持续塑造着现代文明的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需要以大历史观深刻把握当前全球与中国城市发展的时空背景,系统贯彻新发展理念,广泛吸收借鉴古今中外营城思想与经验,探索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努力开拓城市文明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进程中,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各个方面的标志,而城市与文明所具有的同源互构关系,就使其成为衡量这一伟大目标的重要标志。其次,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体现。针对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和挑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条件进行探索应对,更好统筹空间与功能、城市与自然、生产与生活、发展与安全、秩序与活力等基本维度,以系统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以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推动城市进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向智能化方向演进,这将给城市带来系统提升、整体变革的进化机遇。面向这一历史机遇,中国前沿城市在物质技术、文化制度两大方面均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因而在营城思路上能够以更具原创性的精神推动“城市研发”,实现从学习模仿到创造的营城体系新飞跃,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和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

在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大城市承担着重要的探索任务。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实施。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印发实施。2022年3月,多部委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这些任务部署表明,有条件的城市要先行一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先行者、排头兵,积极探索和积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

近日,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着眼四川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对建强动能更加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及成都融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出了明确要求。成都站上更高发展起点,有基础有条件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加快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成都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超大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发展 要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同样既要广泛吸收各国现代化的优秀经验,也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实现城镇化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非同寻常,必须稳妥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构建合理高效的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城乡建设空间的综合承载力,在广袤的国土范围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的更优组合形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巨大的人口基数也决定了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数量较多,需要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积极推进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破解大城市病,在区域尺度上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回顾城市发展史,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形态,人口快速集聚到城市之中,城市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主体职能转向大规模生产,但由此也带来环境、公共卫生等“城市病”以及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等社会问题,还出现了“人的异化”等思想文化层面深层次问题。因此,中国的城市现代化道路必须把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奋斗目标,贯穿到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重要理念,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城市发展中要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努力创建文明城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多的高水平文化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创造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各类雕塑、小品、城市家具等微空间体现和塑造城市精神品格,要特别注重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赓续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软实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城市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公园城市重要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与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特质结合起来,将现代基础设施、建筑体系与传统的优秀营城智慧融合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西方现代化城市的崛起是基于其所在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所实现的财富积累,这样的积累路径早已被历史所抛弃。今天,中国城市特别是一些在全球城市体系中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前沿城市,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一带一路”建设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进程中,一方面通过深化开放持续提升自身能级与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实现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为区域和相关合作伙伴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建设新型全球城市。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进程中,城市是主要引擎,而在全国城镇体系之中,国家中心城市以及相应的城市群、都市圈区域又是排头兵、先行者,成都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率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城市,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