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广播】朱瑞博:发力新基建,加速新赋能,高端产业引领上海高质量发展——《2020上海民生访谈》 |
|
|
|
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5G、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聚变正在驱动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要素、全价值链实现深度互联,颠覆传统产业形态,赋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带来城市生态系统与人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7月1日上午,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做客民生访谈直播间,重点围绕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与媒体和市民进行了交流。总的来看,近年来上海发力“新基建”,加速5G赋能、AI赋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切实以高端产业引领上海高质量发展。 一、发力“新基建”,释放“乘数效应”,夯实新经济发展基础 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是以应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物化而成的新型综合基础设施。与传统的“老基建”相比,“新基建”使数据越来越成为核心的关键生产要素,具有更大的“乘数效应”和正外部效应。传统基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主要体现为投资的“乘数效应”。“新基建”除了投资的拉动作用外,还通过数字化的网络,把相关的产业链环节和配套企业、互补性企业通过数字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应用连成一个数字生态网络,实现了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要素、全价值链实现深度互联,即形成了产业互联网。 发力“新基建”,将进一步夯实上海高端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新基建是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新基建”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以信息网络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如5G、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等;二是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新型经济性基础设施,以及智能校园、智慧医院等新型社会性基础设施。这些“新基建”将助力各传统产业以及水利、管网、市政等领域向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助推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上的乘数倍增效应更强。通过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数字基建能够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上海发力“新基建”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明确重点领域。5月7日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这是上海版的“新基建”建设行动方案。方案聚焦新时代上海城市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新经济发展要求,明确了推进上海特色“新基建”的四大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二是加强系统推进。近年来上海加快5G网络的规模化部署,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增强完善标识解析体系,提升平台核心能力。加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的统筹规划建设。三是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为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上海建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市领导担任各专项召集人的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同时各市级牵头部门还加强与各区的工作对接,进一步细化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四是以“揭榜挂帅”形式建立一批示范应用工程,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注重完善新基础设施的规则标准。如率先探索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标准、率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标准体系、率先制定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规则、城域物联网、互联网数据中心领域建设导则等。4月初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互联互通有序发展暂行办法》,这标志着目前上海约9.4万个公共或专用充电桩和19万余个私人充电桩,将向互联互通和有序充电方向发展。 二、加速5G+AI应用赋能,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民生,切实形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在5G+AI的赋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门槛将不断降低,传统行业将加快由过去的独立发展正逐渐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产业互联网取代消费互联网将突破产业间的时空约束,大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创造更多的新就业机会。互联网完成了人与人的连接,最终形成了消费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围绕着 C 端的客户提供衣、食、住、行、用等服务。互联网+的本质是将连接扩展到企业,形成了人与企业的外部连接,使得企业的商品与服务能够快速传递给用户。产业互联网面向的则是B 端企业,围绕整个生产、交易、流通、融资等环节,令其更高效。 2003年以来,中国凭借众多的人口规模优势,实现了在娱乐、社交、购物等前端消费侧的数字化全球领先,消费行为高度数字化。新冠疫情的爆发直接促进了后端产业互联网建设,雷神山、火神山的远程智慧医疗、城市全面的AI监测、生鲜配送中的数字化供应链协同……这表明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正在加速来临。中国全球领先的消费互联网前端应用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沿着价值链,牵引着后端生产环节实现数字化协同。消费互联网前端积累的海量数据将更好地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增速换挡期,效率成为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新兴产业则面临流量红利的终结,急需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产业互联网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协同。传统产业可以利用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效率的瓶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新兴产业可以借助传统产业的升级开拓新的市场,实现规模扩张。 近年来,作为国内5G和AI产业高地,上海正以5G产业链、5G应用和AI应用场景建设为牵引,切实推动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实体经济。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攻关持续推进,加强卡脖子领域的创新突破。上海具备较好的5G发展条件和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上海拥有紫光展锐、华为海思、中兴上海研发中心、诺基亚贝尔、昌硕科技等重点企业,几乎覆盖了5G基带芯片、通信设备、通信终端等通信制造全产业链。近年来上海系统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共性技术攻关,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补短板、强弱项。一批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启动建设,智能芯片、软件框架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在芯片制造设备中,中微半导体已经突破突破5nm核心刻蚀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上海微电子的90nm制程是我国光刻机的最高水平,目前也抓紧28nm制程光刻机的突破。 二是加强示范应用项目引领。鼓励企业立足行业需求开展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开展试点示范、推进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等方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实践案例,引导5G和AI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2018年底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了AI应用场景建设计划,采取“揭榜挂帅”和动态发布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开放场景,并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截至目前,上海已经进行两批场景开放。累计开放场景30个,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十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这些应用示范项目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如张江人工智能岛、洋山港海铁联运等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示范场景。在7月9日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将对外发布第三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应用场景,组织,并在 三是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在线新经济、新模式发展。在此次疫情期间,上海通过激发5G和AI技术的潜力,使其在疫情分析与防范、医疗、复工复产等方面都实现了诸多具体应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CT设备等被应用到方舱医院等场景,实现零接触诊疗、智能陪护等功能,有效控制了医护人员感染率。今年4月8号,市政府办公厅以一号文发布了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2020-2022年行动方案,重点聚焦推进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零售等12个重点领域的发展。 四是充分利用5G和AI技术切实打造以民生为本的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跟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是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上海在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社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市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上海仍然需要充分利用5G和AI技术切实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例如,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2017年上海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到345.78万人,占比达到了14.3%,率先进入老龄社会。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空巢老人数量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居高不下,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护理挑战和家庭压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护理服务机器人可以取代大多数医护人员以及家人、保姆的护理工作。但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护理仪器、服务机器人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失智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护理需求。上海亟需依托5G、AI、智能护理服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来推进居家型、智慧型养老模式的完善,在中国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的信息交换、情感交互和智能护理功能。能够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护理提供方案和情感交流,使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病人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自行解决有限范围移动和护理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高质量的养老生活。 三、大力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切实助力中小企业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中小企业是上海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生力军。据统计,上海市超过65%的发明专利、80%的新产品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长期以来上海市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6月18日,上海新修订的《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获表决通过,该条例将疫情中上海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的一些“特殊政策”吸收转化为“长期举措”,瞄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着力于建立长效的机制,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切实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修订条例的主要亮点有: 一是做大做实政府性融资担保,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力图破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新修订的条例规定的两个“五”是最大的亮点之一: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放大倍数原则上不低于五倍,担保代偿率可以达到5%。这一刚性规定将极大地释放本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功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并且,上海市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应当优先保障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增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功能、充实融资担保资金的需要。近期,总规模357.5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正式落户上海,将为助力初创期、种子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强化“兜底责任”,为中小企业找到“第一责任人”。以往政策往往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或具体执行部门而难以落实,新条例规定,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没有具体责任部门或者涉及多个部门无法落实的,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负责牵头协调解决。此外,“中小企业服务专员”“首接负责制”等规定进一步强化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机制。中小企业服务专员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联系和引导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首接负责制,受理中小企业各类诉求,健全诉求分派、督办、反馈的闭环机制。条例还提出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针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情况开展监督。市经济信息化部门应当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本市落实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资金使用等发展环境开展评估,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评估情况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评估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建立应急援助机制,增强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新冠疫情暴发后,上海迅速出台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效果明显。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被吸收进新修订的条例转化为“长期举措”。条例明确,要建立中小企业应急援助机制,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或者其他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事件时, 对受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上海的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稳定就业、融资纾困、房租减免、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并就不可抗力免责、灵活用工等法律问题及时向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指导,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2020年是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之年,是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谋划之年。在上海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高度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围绕提升上海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而提出了强化“四大功能”更高要求。“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是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形成吸引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是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形成新动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是重要抓手(形成影响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是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纽带。近年来上海发力“新基建”,加速5G+AI赋能,初步形成了“数据驱动+5G赋能+AI赋能+智能制造+智能终端+敏捷生产”的生产方式,并与敏捷供应、社交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打造“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型智慧城市。以高端产业引领上海高质量发展,也正在重构上海的新竞争优势。 ——《2020上海民生访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观察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