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7年养一尾鱼,8年酿一粒酱,1年产值超2亿元——江口鲟鱼产业的“慢功夫”与“快发展” |
|
|
|
时间:2025年8月3日 来源:贵州日报 “这些肥嘟嘟的鲟鱼,都用来产鱼子酱,养了7年以上,那几条大的有400多斤,养了快10年呢。”7月27日,在铜仁市江口县凯德小龙塘冷水鱼养殖基地,贵州鼎基石寻龙科技有限公司江口区域负责人谢云斌告诉记者,鱼子酱比商品鲟鱼的附加值高出几十甚至数千倍,但这样的高回报需要花7年养一尾鱼,8年酿一粒酱。 贵州鼎基石寻龙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建成150余亩标准养殖池和一座年产能60吨鱼子酱加工厂,并在江口、印江、德江等地布局9个鲟鱼养殖和鲟鱼苗种繁育基地,是贵州最大的鲟鱼繁育养殖企业。 近年来,江口县依托丰富的优质冷水资源,用十年磨一剑的“慢功夫”谋求“快发展”,打造全省唯一的鲟鱼养殖产业裂变式重点发展县,从繁育、养殖到精深加工,一尾鲟鱼“游”出亿元产业链。2024年,该县冷水鱼产量6605吨、产值2.12亿元,其中鲟鱼占比超95%。 山泉水孕育优质鱼 梵净山下,汩汩清泉,1亿多立方米的冷水资源,不仅沁润避暑游人心田,也成了冷水鱼生存的庇护所。 目前,江口县建成标准化冷水鱼养殖基地17个,其中鲟鱼养殖基地14个,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获农业农村部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无公害产地认证6家。2023年,该县被认定为“中国冷水鱼之乡”,以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规模全省第一。 “地下冒出来的山泉水,水质洁净清透、无污染,水体溶氧充沛,养殖鲟鱼幼苗存活率高,鱼儿健壮,肉质干净。”谢云斌介绍,公司在怒溪镇建成全省最大冷水鱼种苗繁育基地,年可繁育受精鲟鱼卵1000万粒以上、培育水花苗种2000万尾以上,鱼卵孵化率同比提升5%左右,每年可降低苗种综合生产成本300万元以上。 养殖技术的破圈突围,为江口冷水鱼赢得核心竞争力。2017年,江口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与四川润兆等科研团队合作,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推进冷水鱼繁育、养殖技术研究、深加工产品研发一体化发展。 目前,江口在鱼苗繁殖技术上得到明显提升,成活率从原来的70%提高到现在的90%,鲟鱼养殖的成活率从原来的65%提高到现在的85%。 深加工链动鱼产业 记者走进同样位于凯德特色产业园区的贵州黔惠德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在无菌化自动生产线上,鲜切的鲟鱼肉正被加工成鲟鱼丸。该公司副总经理严来鑫说:“目前接到不少省外订单,生意红火得很。” 深耕鲟鱼加工,创新工艺“尝鲜”。目前,贵州黔惠德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建有鲟鱼丸、鲟鱼面生产线各4条,年生产加工能力120吨,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市场。2024年,该公司综合鲟鱼系列产品综合产值超300万元。 江口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环梵净山冷水鱼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完善布局生态鱼全链,推动精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有3家冷水鱼加工企业入驻。 当下,江口县正夯实加工环节,建成投产鱼子酱和冷水鱼精深加工厂,大力开发预制菜市场,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生鲜电商”等新型经营模式,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的鱼产品销售渠道。针对江口地方特色及江口冷水鱼品质,制定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形成竞争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主体开展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两品一标”、GMP、SC等认证,打响地方特色品牌。 一尾鱼“游”出增收路 一尾鲟鱼“游”出富民产业。 8年前,江口县在德望乡净河村招商引进建立首个鲟鱼养殖场,在外打工的吴芳回村应聘基地清洁岗位。如今,她的养殖技术日渐娴熟,已成长为基地的管理员,每个月有4000多元工资。 在怒溪镇怒溪社区郑家屯组,返乡创业的郑年辉每年养殖冷水鱼年产量7万多斤,年销售额50万元,带动几十位当地村民在基地务工。 闵孝镇鱼良溪村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方式,建成300余亩鲟鱼养殖基地,每年带动上千人次务工。2024年,该村鲟鱼产业综合产值1500万元,全村1234户农户参与分红。 “来江口旅游,少不了吃一顿梵净山的鲟鱼大餐。”在江口县香饽饽冷水鱼庄,“一鱼成席”的24种独家烹制鲟鱼美食,是远近闻名的金招牌,成为游客的美食打卡点。 从基地务工,到养殖创业,从村里分红,到餐饮营收……目前,该县冷水鱼产业综合带动超5000人就业增收,一条鱼带动起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
|
|